淮安市清河新区幼儿园    赵冬梅

  【摘要】内在动机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唤醒幼儿内在动机指向深度学习的因素之一,也是在关注幼儿“玩”的状态之上,激发其生长力,指向“生长式”课程质量的起点。本文结合内在动机的理论,重点以户外探索性课程《保龄球游戏》为例,从探寻其价值、审思现状、解析内在动机的多维视角、“生长式”课程的深度学习建构等几方面,以内在动机唤醒幼儿深度学习,提升幼儿的“学力”。

  【关键词】内在动机深度学习策略 “生长式”课程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我园作为省第三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在尝试改造课程方案过程中,生成性课程的探究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纵观各类研究基础,我们更多的认可对于“生长式”课程的这一内涵的表述:“更加强调尝试独立学习和互动交流,突出经验持续改造和重组,充分挖掘人的主体性和生长灵性。”在对多方实践情况的梳理中,发现很多时候,局限于幼儿的兴趣,大多停留在浅层的引导、缺少更适宜的鹰架幼儿探究的策略,导致课程停留在浅层,幼儿的经验难以生长,更别提深度学习了。

  经过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需要(need),刺激(stimulation)以及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概括出的深度学习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无意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中寻根等见解中,明晰了前行的方向。内在动机不仅是激发学习的目的,更是指向幼儿个体在游戏过程中自发的、自然的流露出来的求知欲,也是通过创造性地拓展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其学习效果的一种途径。而“生长式”课程则源于幼儿的发现、兴趣和需求,我们一直尝试走近幼儿,聆听幼儿的声音,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激活幼儿的内在动力,抓住课程的生长点,师幼共研课程生长的价值点和共建课程的脉络。

  由此可见,内在动机是点燃课程再“生长”的密匙,是打开幼儿深度学习的通道;反之“生长式”课程是激发内在动机再生长的载体,是幼儿深度学习的活水源泉。如探索性游戏作为自主游戏,是孩子自主探索“自生长”的土壤,更多倾向于内在动机。这里结合马期洛的内在动机理论,对“生长式”课程《保龄球游戏》建构进行探究。

  一、探寻:内在动机的意义所在

  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潜藏着巨大潜能,他们乐于探究与表达,敢于想象与创造,尤其是户外探索性游戏更让幼儿乐此不疲。几年来,我们对于户外探索类游戏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究,发现孩子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背后隐藏着的“内在动机”才是唤醒孩子“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其中隐含三种形态:需要、动机和兴趣。

  (一)“生长式”课程的需要解读

  需要是指人的机体内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缺失或不足而引起的不平衡状态,这些需要会让人紧张和情绪起伏,促使人去追求未满足的东西。“生长式”课程的需要体现其自由和自主,可通过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多种途径达到游戏的最高境界,所以在探索性游戏中幼儿的天赋要“活性”的展示出来。而在《保龄球游戏》中教师则根据户外游戏的指向和目标在恰当的时机做好引领、支持作用,让《保龄球游戏》更有价值,这正是“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生长式”课程的动机嬗变

  “生长式”课程《保龄球游戏》在内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深层次的挖掘,采用追问的方式,幼儿的探究兴趣才浓厚,探究过程和成效也才显著。而内在动机作为一个人心理内部唤醒状态的自觉意识,是成功的奥秘所在,因此,内在动机对“生长式”课程的深度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长式”课程的兴趣剖释

  兴趣主要是对探究认识需要途径的积极情绪,可以让人长时间维持对认知的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游戏的进程,幼儿对于《保龄球游戏》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很好的促进了《保龄球游戏》的“生长”,也更加《保龄球游戏》变得灵动、可现。

  如图一:

  二、审思:“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的现状

  自课程游戏化以来,户外游戏不再限于体能,而生成了自主性游戏、探索性游戏和角色游戏等。然而,重形式、重短效和被动的户外游戏现状仍大量存在,且亟待解决。

  (一)形式重于意义,蜻蜓点水式

  户外体能游戏的材料种类繁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如大量的攀爬架、木梯、大型积木或涂鸦游戏等。然而幼儿在探索各类材料时少了教师的适时支持,无法深挖课程,便成蜻蜓点水。

  (二)短效重于长效,速战速决式

  首先留给孩子探究和讨论的时间偏少,导致游戏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其次为了追求结果,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游戏的探究任务,无法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如:搭建帐篷游戏时,由于时间急,任务紧,只能带着几名幼儿在一小时之内就完成一件作品。

  (三)被动重于主动,动力何在

  探究性游戏中教师的预设成份过于浓厚,常常是牵着幼儿的思维往前走;再则被动的探究已经不再是探究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那幼儿谈何内在动力呢?

  三、解析:内在动机的多维视角

  据有关调查显示:每个人在走入社会前所学习的书本知识95%都是无用,而起到实质作用的是“学力”,概括为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细化到幼儿园户外探索性《保龄球游戏》,“学力”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探索性游戏的运行轨迹。

  (一)内在动机的心理视角

  在《保龄球游戏》中,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力”的重要性。

  1.深度学习的品质养成

  在《保龄球游戏》中,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等,都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在《保龄球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学力,内在动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2.深度学习的持续生长

  户外探索性游戏中,幼儿需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发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多次尝试与验证,通过自己习得经验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幼儿必须具备内在动机,积极主动才能充分挖掘游戏的深度,从而使深度学习的“学力”不断生长。

  (二)内在动机的养成视角

  内在动机的养成与对待一个问题的习惯是分不开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利于“动机”的正成长,所谓会学才能学好,学好才能爱学,从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养成。[1]

  1.思考问题的条理性

  户外探索性游戏教师必须做到游戏前回顾、中跟进、后分享,为下一次的游戏留下话题。首先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大胆猜测;其次运用身边的资源,可以是同伴、教师、材料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则通过验证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最后表达,通过分享与交流,将自己产生的结果与同伴的验证结果碰撞。

  2.思考问题的质和量

  偏离游戏本身的问题,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常常会看到幼儿在发现问题时总是会出现偏离现象,也就是幼儿虽然思考了,但是问题的产生并不能够击中要害部位。如图2:

  从上述对话中发现思考问题的点有点偏,不能击中重点;其次回应问题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所以出现问题“量”的泛滥,但是并没有击中要害时,就要加以引导保证问题的“质”。

  四、唤醒:探索性游戏“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的建构

  唤醒幼儿的内在动机,让经验不断“生长”,从而深度建构。基于幼儿的内在动机,本文将以《保龄球游戏》为例,截取《保龄球游戏》中的三次演变,深度辨析、阐述唤醒幼儿内在动机的建构策略。

  (一)游戏曲线—— 勾勒游戏的“深”,激发点状学习的“面”

  户外探索类游戏的生长点开展方式是“捕捉——激活——推进”最终形成深度学习。在《保龄球游戏》中,截取三个最具冲突性的过程用开放式的曲线通过视觉图式来表现幼儿充满动感的深度学习过程。过程由一个个情节点组成,它随着时间和游戏进程向前延伸,如一股即将撞碎的波浪,蓄势待发,下一秒就要溅出美丽的浪花,但,有趣的是,不知道下一秒何时出现。

  如图3:

  

  (二)本位观照——巧设任务的量,挖掘动态生长的点

  幼儿在自主游戏时需要教师的观察与引导,反之随着游戏的进程巧妙的设置各种任务,激发幼儿内在动机和学习潜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保龄球游戏》中,我们通过多向多元途径挖掘幼儿在游戏中动态生长的可能性。

  任务一:“源”——微问题动态生长

  内在动机的生长离不开问题的动态变化,可激发幼儿“学力”动态生长。在《保龄球游戏》中,每一次游戏结束都会留下一个问题,对促进幼儿“学力”的生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思考1:一架木板》问题:如何让球跑得更快?《思考2:二架长板》问题:球总是跑偏怎么办?《思考3:单块木板VS双块木板》问题:如何让瓶子倒得更多?

  任务二:“根”——微资源动态呈现

  在探索性游戏中各种材料的利用有助于打开幼儿的思路,同样在《保龄球游戏》中随着问题的出现,材料的不断更换,总能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动机,挖掘幼儿的“学力”,对唤醒幼儿的学力“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表4:“保龄球”游戏的材料探索

  任务三:“本”——微设计动态嬗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2]。用图示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事物发现的结果,有助于幼儿回顾和学习,这是在游戏中必不可少的“本”。在“保龄球”游戏中,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游戏情节的需要,鼓励幼儿记录与绘画,激励幼儿内在动机再“生长”。

   

  (三)现场对话——直观幼儿的学,彰显深度学习的程

  华爱华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 [3]让·皮亚杰提出“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论,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园的游戏越来越多,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经验、知识。开展系列化的微课程更能挖掘幼儿在游戏中的潜能和 “学力”的体现,而这一切都归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玩”、“学”,通过系列活动呈现学习的过程。

  1.环境宽松:激发动机由内见外——顺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放松、思维活跃、表达流畅、反应灵敏,对幼儿“学力”的生长至关重要。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教师顺应幼儿的发展,激活幼儿内在动机,使幼儿的“学力”由内见外。

  案例1:一架木板——球不跑了怎么办?

  你们铺好垫子和两边积木,下面又架了一块厚厚的积木,成了一个滑坡。悦悦首先尝试,球从上面滚下来,到了下坡时就停了下来(图一)。昊昊说:“球不跑了。”“是的,它都不跑了,怎么办?”旭旭也说。凡凡说:“垫高一点。就是把木板再垫高。”然后潇潇用双手将两块木板往上提高(图二)。这时凡凡还说:“我在后面推着”(图三)。 航航双手抛球,球一直往下滚,孩子们大声喊起来,现在球跑下去了(图四)。凡凡:“球跑得还不够跑。”

  

  分析评价:如何让球跑得更快,设置滑坡,已经初步成功一步,首先次尝试时球跑到下面就不跑了,所以继续探究如何让球跑起来?首先想到了架高木板和抵住木板的方法,最终尝试成功。但是如何让球跑得更快呢?

  从现场观察和分析来看,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幼儿的智慧自然生长,这一切来源于幼儿的内在动机,才可以专注积极。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2.找准契机:适时介入化解难点——助

  《保龄球游戏》在不断生长,幼儿的“学力”也在提高,根据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幼儿对问题的关注度,找准契机,适时介入“助”幼儿一把,让“学力”继续生长,不断生根发芽。

  案例2:二架长板——如何让球跑得更快?

  凡凡:“这个木板滑滑梯太矮了,球还是跑不快。”

  追问:“那怎么办呢?”

  凡凡:“弄一个大的滑滑梯,就像这个。”(图一)

  再次追问: “拿什么来做呢?”

  孩子们:……

  建议:“要不我们去玩具柜那里找找吧!”

  凡凡和悦悦:“就这个。”(图二)

  潇潇说:“还要一个这个梯子架起来。”(图三)

  问题:“球总是跑偏怎么办?”(图四)

  

  分析评价:根据上次留下的问题,继续鼓励幼儿探究,如何让球跑得更快?身边的木质滑滑梯和资源室的材料给幼儿灵感——长木板和人字梯,幼儿迫不及待的尝试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本次游戏中,幼儿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正如《指南》中所述: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与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4]所以孩子们通过探索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题:“球总是跑偏怎么办?”

  3.退后缄默: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争

  《保龄球游戏》已经进入高潮阶段,幼儿在游戏中依然能发现问题,才有了后来的争论,此时教师保持缄默,幼儿展开争论、猜测、验证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竞争带来的“学力”。

  案例3:单块木板VS双块木板

  

  个别幼儿坚持使用一块木板(图一),也有人坚持使用两块木板(图二)。两组游戏同时开始,单块木板的幼儿球刚脱手,双块积木的幼儿球已经滚到下面了。后来,单块木板幼儿说:“我放的慢,害怕球会跑歪了。”双块木板幼儿说:“我们双块木板球就不会跑歪了。”接下来孩子们发现:如何让瓶子倒得更多呢?

  

  分析评价:根据《指南》分析: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如在探索过程中,单块木板存在着偶然性,跑偏与否跟人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偏有时不偏,在这里个别孩子在玩时确实没偏,所以他就支持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孩子能通过表象发现双块木板的稳固性,所以问题出现争论时,就鼓励幼儿设法通知自己的方法验证和比较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原由。

  通过此次探究性游戏,对于内在动机唤醒“生长式”课程的深度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内在动机是幼儿的内驱力所至,可以提升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追随孩子一日生活的微型课程故事是不断创生的过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次“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注重探索过程中教师高质量的陪伴、有效的催化剂和推动者的角色,更要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需求。再则,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幼儿的“学力”,以“生长式”课程为土壤,幼儿在课程中遇到真实的问题,就会探索、命名、解决和总结这些问题,促进“学力”的生长。

  “生长式”课程的深度学习建构,通过内在动机的引领,重在让“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为幼儿学力的提升、终生发展而服务。幼儿在跑道上自由探索,一路成长、收获,那种由内向外急于外显的积极情感,正是在潜意识下体验着“沉浸式”的深度学习;也是转课成程、转知成智和转识成慧的过程,同时还是解决问题层次逐级提高的学习,也是从当前探究内驱力驱动的转型学习。本次只是针对《保龄球游戏》提出对于“学力”的生长建构,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延伸到幼儿获取经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幼儿成为有高“学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吴爱芬.立足学生 把握起点[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33—35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322)

  [3]华爱华.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M]《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247)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