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  顾文琴

  “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的全部总和,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经历;有怎样的经历,就有怎样的经验。”课程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多年来,我园结合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思想,运用瑞吉欧教育理念和自身实践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建构和完善具有本园特点的课程——开放性教育,开展“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取向”主题实践。

  一、课改建设背景

  1.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殷切期待

  解读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对幼儿园课程建构要求是: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形成环境创设、游戏设计、活动组织、生活环节融为一体的幼儿园课程。从游戏出发重塑课程观: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提出建立课程审议制度:课程内容审议、环境创建审议、资源建设审议、诊断性评价审议、课程管理制度审议等,通过对话、阐释、辩论和修正,使得课程实施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从依赖个人领悟转变为直观可视化的过程。从宏观因素来讲,政策凸显对课程实施整体性的关注,确立新的课程观,重新界定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体系,带给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2.具有长期践行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有益经验

  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课程改革起源于问题,九十年代末,红溪实幼的老师提出课程过于分割缺乏整体性,多以预设为主缺乏生成性。2000年,在美国半边天基金会致力于为福利院特殊儿童提供瑞吉欧课程的留美博士赵雯来到中国,设想找到一家幼儿园的普通儿童实践瑞吉欧教育研究时,遇见红溪。瑞吉欧前沿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当时想要改革的红溪教师。自此,我园与赵雯博士研究室协作开展瑞吉欧教育“本土化”研究,开启“主题活动”的课程改革。20年来,红溪实幼一以贯之做瑞吉欧教育理念下园本课程研究这件事。

  3.中西方幼教思想交融下开放性教育的园本探索

  课程游戏化项目推动后,整个江苏省迎来了幼儿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在中西方幼儿思想交融下,对原有课程的改革是园本课程发展的应有之义。但革新并不是要求我们“另起炉灶”、“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主流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瑞吉欧课程开发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才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幼儿教育体系,对我园课程开发有重要启示作用。反观游戏化精神和瑞吉欧理念中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是趋向统一,体现对儿童及其生命意义的觉醒与尊重,回归对“儿童”的解读,才能构建课程、践行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推动红溪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我们将这个综合体称为“开放性课程取向”。

  二、整体革新目标

  1.架构瑞吉欧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整体体系与系统设计。

  2.探索瑞吉欧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开放性课程动态建构的创新机制。

  3.形成瑞吉欧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开放性课程具体实施、资源开发及过程评价的路径与方法。

  4.增强教师课程领导力,促进幼儿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实现园本特色课程的品牌提升。

  三、课程实施内容

  1.开放性课程内容的维度与模块建构

  开放性课程秉承瑞吉欧教育理念,采用“弹性方案”,预设与生成结合,课程设置以幼儿为中心,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及学习特点为前提,以沟通幼儿的内心世界、周围世界与未来世界为指向,以幼儿的好奇与兴趣为驱动力,向四面八方充分打开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互动性等特征的课程系统。从目标上看,它不局限于幼儿的知识习得、智能开发、外在表现,而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指向幼儿多重经验的生成与连续。从建构形态来说,开放性课程的建构不是一个封闭、静止与机械的,而是开放、动态与持续变化的。一方面体现在幼儿与环境的意义交互中,幼儿的目光所及、身体所及与心灵所及之处皆是课程诞生的契机,教师跟随幼儿建构课程,不同幼儿的不同关照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起点;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中,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关照幼儿表现,听取幼儿意见,给予有力的专业支持,促进课程的不断优化与改进。总的来说,开放性课程的动态建构就是使课程始终葆有持续变化的张力,始终处于“未完成”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内容上看,它打破五大领域的界限,致力于向大自然、大社会与大生活开放,向历史、当下与未来开放,致力于将幼儿的内心世界、周围世界与未来世界统合在一个完整的课程生活体系中。从形式上看,它可以是有主题、有计划地设计与实施,也可以是无主题、无框架地推进与展开,重在关怀幼儿真实的学习历程,及其宝贵的体验、感悟与成攻得失。

  2.开放性课程环境整体建设与资源开发

  开放性课程环境设置包括过程性主题墙、班级游戏区、主题工作坊、户外探究场。共创过程性主题墙:紧扣主题步伐,用网络图示、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和观察记录呈现主题的进展,让研究的过程看得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共商班级游戏区: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发展需要,划分若干游戏区域,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开展表演、建构、生活等游戏。共建主题工作坊:在班级区域规划中,随主题内容的需要,放置各种各样专业的设备和资源,供幼儿玩耍、探索、实验,使其成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共享户外探究场:利用户外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让课程从室内延伸到户外,如中班主题课程《去兜风》,儿童在户外创设大型兜风场景,大班主题课程《让柱子更好玩》,儿童与柱子互动,生成各种游戏。

  课程资源开发:强调多维度开发与利用资源,链接社区资源,注重开发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链接家长资源,注重开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链接教师资源,注重开发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链接幼儿资源,注重开发幼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3.开放性课程实施方式探索

  “开放性课程”项目从时间、空间、人员三方面探索运行方式,创新流转机制。实施方式多元:一天一探究的小发现学习,一周一小组的小项目学习,一月一实践的大主题活动,一学期一开放的主题环境、一年一展览的儿童课程故事。探究时间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弹性安排,支持儿童游戏。例如:大班主题课程《小鱼失踪破案记》中,允许儿童随时探究。人员互动多维:幼儿、教师、园长、家长,共建学习共同体,家园活动、班级活动、年级组活动、全园性活动有机结合。空间综合融通:过程性主题墙、班级游戏区、共享工作坊、户外探究场、园外体验馆等。

  四、课程评价要素

  1.重在过程性关怀的无框架评价

  开放性课程项目要设计基于学习故事的无框架评价体系。一是利用学习故事的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主体,多方法,过程性的发展评价切入课程的各个阶段,如:观察记录、成长册中的作品分析、对幼儿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行为拍摄照片或视频,然后与儿童、其他教师和家长分享,从而实现从不同角度解读和评价孩子的学习。二是整理课程资源包,教师检测自己对课程开发、建设的价值体现,从而制定更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三是教师发展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判断和诊断,包括履职行为状况的评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开放性课程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是为了进行反思,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复兴儿童权利的课程制度体现

  课程管理制度:由注重“统一标准”到关注“儿童权利”追随儿童,走进儿童内心是开放性课程的核心。我们的课程管理相信儿童的力量,维护儿童的权利。儿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儿童有课程实施与调整的能力。在课程管理实施中,我们关注儿童宣言的研发,实施儿童审议组的建立与运行。

  儿童宣言的研发: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权利,如安全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学习的权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制定儿童宣言,让他们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长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儿童审议组的建立与运行:我们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他们可以参与课程审议,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适时调整活动时间,师幼共同创建班级文化。

  3.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研修方式优化

  开展园本课程革新,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是重中之重,必须形成基本稳定的园本研修范式。优化方案如下:一是组织结构优化。形成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开放性课程研究组,以弹性课程把握为核心的青年教师成长组,以课程实施为载体的年级课程审议组,以所有专任教师为主体的全员培训。二是研究内容优化。内容紧密围绕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确立。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开放性课程研究组研究重点及基本路径,以弹性课程把握为核心的青年教师成长组研究重点及基本路径。

  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将构建有文化根基、有科学意识和有实践基础的教育精品。我们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